“青海湖及沿线的生态资源非常丰富,资源禀赋很好,无论是自然教育、研学活动,还是生态旅游,青海湖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亟待开发。”27日,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侯光良向中新网记者表示。
日前,青海省环境教育协会联合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青海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等多家单位联合开展了一场以普氏原羚巡护员工作体验为主题的自然教育体验活动,为今后青海省内外针对学生及公众开展自然教育打下基础,探索以青海湖为核心的自然教育和生态体验相融合的新路线。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交通、设施的完善,家长及孩子对于教育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自然教育和生态研学应运而生,也是对课堂知识的一种补充。“人类是大自然、地球系统的一部分,城市只是我们生活体系的一部分,如果让学生去感受地球原始的自然状态是怎样的,不仅能体验野外自然的生活,对学业也有帮助,在野外中,学生将会对语文、诗词、美学、地理、历史,甚至对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有更多的感受。”侯光良说。
“青海湖作为未来的国家公园,除了要保护之外,它还有另外一个功能,比如说进行科学研究,进行适当的教育体验,名称可以不一样,利用国家公园它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资源来开展。”侯光良认为,青海湖是开展青海省内外自然教育的“不二之选”。青海湖二郎剑景区距离青藏高原最大的城市—西宁只有100公里左右,交通便捷。同时,青海湖周围基础设施较完善,为发展生态旅游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侯光良介绍说,国内的研学及生态旅游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还没有成熟的模式。未来要不断去摸索,形成全民合力,将不同阶层和不同专业的人员组合到一块,共同打造。“从这个角度来看,只靠旅行社不行,只靠自然保护单位可能也不行,只靠老师也不行,只靠学生还不行,它比以前的传统旅游行业来说更复杂、更全面、更尖端,要求也更多。”
自然教育和生态体验参与是多方的,包括体验者、讲师团队、组织者、管理者等,为此侯光良建议,让当地居民参与其中,培养他们成为向导。“向导可以由当地有一定相关知识或者经验牧民、管护员、志愿者等构成,他们熟悉当地情况,同时也可以在培训基地的后勤保障方面做必要的工作。他们是自然教育和生态体验团队中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