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看不练往往达不到复习的效果,好学通小编为帮助大家顺利完成考试,特收集章节的课后训练习题,希望能促进大家的学习
第七章
第一节
名词解释: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行为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品德问题:有意破坏纪律,故意伤害同学,损人利己,欺负弱小,谩骂教师等
品德的心理结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技能和习惯4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心理成分。知 、情、意、行
道德行为技能与习惯是完成道德任务达到道德目的的手段,是衡量个体是否具有良好的品质的重要标志
品德和道德的联系和区别:联系(品德是社会道德规范在个体身上道德具体表现,品德是道德的组成部分,道德对品德有制约作用)区别(1道德是社会现象,品德是个体现象2道德依赖于整个社会的存在与发展,品德的发生发展则有赖于个体的存在3道德是伦理学、社会学研究的对象,而品德是教育学、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第二节
皮亚杰,第一个系统研究儿童观念发展的人,用“临床法”,采用“对偶故事”和儿童交谈,考察儿童的道德认知水平,对游戏规则的理解、公正观念、以及面对惩罚的态度。
皮亚杰将儿童的道德判断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0~5岁)前的道德判断阶段、第二阶段(5~8岁)为他律道德阶段、第三阶段(8~12)叫做自律道德阶段。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认识是一个从他律道德到自律道德转化的过程。儿童的道德只有达到自律的水平,才算有了真正的道德。
劳伦斯`柯尔伯格采用开放式交谈~道德两难故事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分为三个水平:1前习俗道德水平2习俗道德水平3后习俗道德水平
在道德教育的方法上,柯尔伯格提出了“小组讨论模式”和“隐性课程”
詹姆斯·尤尼斯认为,尊重人性是道德行为的根本机制。